Skip to main content

修理資本主義 “Saving Capitalism”書評+紀錄片評

筆者看這書時時去查作者背景,並在Netflix也發現有同名紀錄片。

作者Robert Reigh的背景是哈佛大學的講師,後來成為克林頓總統時的勞工部長,離任後在百克來大學任教。

這本書探討資本主義出現的問題,作者說多數人把自由市場和政府參與放在兩個對立面去討論,但他認為這是錯誤,理由是:

1.無論是什麼市場,都有政府設定的規則和維護遵守法律,否則在沒有法律和執法,買賣就只能依靠強權和暴力;

2.任何市場定的規則,應該先問是服務多數人的還是小數人利。

3.因為1和2會隨著時間和社會的變化而變,所以有關法例,本來就應該會被更改和執行。

所以大眾常常應討論的不應是自由市場vs政府,是把問題看錯成意識形態。

在這個思路下,作者看到美國現在的制度出現很大的問題。


民主制度是小數服從多數,理論上應該規則的訂立會反映多數人能獲利,但實際上這些規則卻被權力潛改,令大財團獲利,投票無法改變。

Princeton &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有關1983-2002報告說當大公司歡迎的法案有60%會通過,他們不歡迎的100%不獲通過,vs多數的普羅大眾歡迎的是30%獲通過,不歡迎的也是30%不獲通過,即民主制度並不能反映普羅大眾的意願。

作者說原因是大機構花的一年的遊說費用,等同平均每個議員5.9百萬之多,政治游說捐款,給遊戲規則制定官員工作,利益去交換“市場規則”,一方面反對干預自由市場,另一方面卻不停止地改變市場規則成對他們有利。更甚是在大公司影響下2010年最高法院更通過修憲遊說費用以後無上限。

資本主義宣傳的個人失敗、貧窮就是自然的競爭結果,你就是只值3毫6,但實情並非如此。

作者說言論自由不是簡單的一人一把口,因為在人造法律下,巨大的大財團也被當作是一個人,他們在傳媒上有著巨大改變規則的影響力卻遠超普通自然人,他們可以抹黑對手,有遊說和宣傳軍隊,阻撓或改變現有法律和它執行能力,用這些“自由”,自由地把市場轉為對他們有利。

例如在Patent期限法案中,大科技企業就花錢遊說修改法律去認定怎麼樣的是智慧產權替代R&D,以權力改變遊戲的產權在自由市場的定義。

在美國,政府居然不能以大批量的批發價格購買藥品,做成弱小的消費方完全沒有能力去和強大供應方討價,大藥廠在Patent到期前更改小小配方從新登記Patent內的成份去延續期限,或收買製造平靚仿制藥的藥廠延遲做藥,或給回扣醫生去用它們的藥,或准許賣大量廣告,或禁止買海外平價仿制藥,或購買一些不能成藥卻能阻止別廠可以生產跟自己競爭的"成份",這些費用早已遠超藥廠應用於創新發展的R&D,結果搞到窮病人寧死也不吃貴藥。

創作知識產權期限由原本14年,被修改加長至42,然後又56年,之後是至作者死後50年,之後就是可以pass給公司總年期75年,然後又改至95年,這條法案是為米奇老鼠而定,於是由1928年創作張會延續至2023年,預期之後又可以再延續。

Patent原意是保護創作有動力去創作,而教科書說“自由市場”讓“大批消費者”可以用“低價”享受“多樣化產品”,這只是大企業的宣傳或相信者的個人幻想,實際是大企業假借此名用來阻礙新加入者,食老本並榨乾榨淨消費者。

美國法例甚至可以讓Comcast禁止Chattanooga 市政府自建光纖讓百姓平價使用,Comcast提供FCC的決策人Michael Powell工作去增加影響力。有多個州也有類似的禁止鋪設光纖法案,所以在美國上網費用也遠比較香港或星加坡貴,而網絡速度就慢40%以上。


筆者看完書後很是感概,自己在年輕時讀書都是教自由市場的好處,冷戰時對共產主義的敵對宣傳是中央計劃是會導致"资源錯配",因為市場資訊不太多,不輕易讓中央的管理人員收集,容易判斷錯誤而浪費資源,前共產主義蘇聯的窮人排隊買麵包的宣傳影片瀝瀝在目。

资本主義說工資和財富就是“無形”的論功行賞的結果,在對這些獲獎的教科書和宣傳片教育從來沒有質疑,窮就是因為你只值這樣,大药廠要病人傾家蕩產後或見死不救都是應該的。

己經是幾十年書的內容今天仍然沒有改,"就算"以前是真的而非宣傳,中央分配資源容易失誤,但今天已經是大數據分析時代,可以很容易知道市場是什麼樣和如何有效利用資源,可以避免甚至獨立市場因各自分散的供需做成的一窩蜂的浪費。

這不是毫無根據,美國和中國的醫療產業分別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7% 和5%,但兩國的前十大致死的病的總人數都是差不多其國家的6.x%,多出的12%的國民所得很明顯去了某些人的口袋。

2010年美國的財富三角型反配圖,佔有整個國家財富82%的人口只佔5%,而最底層中產和無產佔的財富3%的人卻是人口的80%,可以想像那十大致死病人會是誰。

理論上投票可以讓大部份人生活改善,但實際上是近年分配越來越差,他們的投票越沒有任何作用。因為有錢的人掌握了媒體,和影響大眾的法律能力。

電影最後一幕是工會在各位不斷努力下爭取了最低工時工資的提升,作者嘗試製造一個只要大家能獨立思考,明白事情,就能改變的完美結局。

但殘酷的現實是,某些大企業,只要揮一揮衣袖影響政府濫發銀紙,就廢掉他們工资實質購買力。

要面對一個作者努力多年仍無法知道解決方法的殘酷現實並不容易,尤其是某答案可能是在他意識形態不接受的社會主義制度內。








参考来源